沥青瓦防水瓦施工照片
沥青瓦防水瓦施工照片沥青瓦存放应平置于木搁板上,叠放高度不应超过130片。沥青瓦及其它屋面用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沥青瓦所用固定钉必须钉平、钉牢,严禁钉帽外露油毡瓦表面。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单张沥青瓦片固定钉的数量应符合产品安装要求。木基层每张瓦片不能少于4个固定钉,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基层每张瓦片不能少于6个固定钉。


把单层多彩玻纤瓦切割成三篇333mm的瓦片。在屋檐处禁固 张多彩玻纤瓦。沿屋面边檐剪裁多彩玻纤瓦。用钉子把一张斜脊多彩玻纤瓦临时固定在斜脊的 点。(见图沿 张斜脊多彩玻纤瓦的侧边至临时斜脊多彩玻纤瓦的侧边,弹以一条线。然后把临时斜脊多彩玻纤瓦移去。自斜脊底部起,开始安装斜脊多彩玻纤瓦。

沥青瓦防水瓦施工照片这不仅易于安装并且外观上也比较好看。注:不要在距天沟中心150mm以内定任何钉子。先沿着其中一个屋面铺设多彩玻纤瓦,并延伸过天沟。为了正确引导排水流过修剪的多彩玻纤瓦,应先从坡度较小或排水量较少的屋面开始施工,起始屋面上每层 一张玻纤瓦偏短,修剪相邻的多彩玻纤瓦,这样可以使用整张多彩玻纤瓦来搭接天沟,使拼接缝落在天沟线之外。

用相同的方法继续铺设其余的玻纤瓦层,既要延伸过天沟,又要搭接相邻屋面上,把多彩玻纤瓦按紧在天沟之中,并用钉子固定,但要注意:沿天沟中心线两侧至少150mm范围内不能设钉子,但每层伸过天沟的 一张多彩玻纤瓦的末端都要多加一个钉子。相交屋面上的多彩玻纤瓦层可以在两个屋面上同时向天沟方向铺设或者每个屋面各自分开施工,都铺设到距天沟中心线75毫米处,铺完两个屋面上的多彩玻纤瓦以后再铺设天沟上的多彩玻纤瓦。
铺设屋脊瓦等处使用的固定钉应在外露钉头上采用沥青基胶粘材料密封。在环境温度低于5?C或高于35?C时,不宜进行沥青瓦的施工。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水泥砂浆找平层分层铺贴改性沥青瓦。工具有:保险带、带起子的钢锤、工具带子、平底胶鞋、油灰 、钢尺、汽油喷灯(热熔用)、剪 、卷尺、裁纸 、弹线盒、直角尺、橡胶垫。沥青瓦一般在二三层高的房子、屋面坡度45°以下的屋顶被风吹落相对较少。常见被风吹落的大多数在五六层以上的高层、屋面坡度大于45°的朝西北或东北方向屋面靠近屋脊一米内和周边檐口处比较多见。其原因有几方面:对施工季节比较敏感。沥青瓦的固定方法目前还是以钉胶双道固定为主的,在冬季施工时,特别是单层沥青瓦因其厚度薄、重量轻、耐撕性弱,沥青瓦上的自粘胶几乎没发生其作用的情况下,全靠钉子固定,若被大风吹起之处难免出现外露部分瓦片掉落的现象。
沥青瓦是以玻璃纤维毡为胎体,经浸涂 石油沥青后,一面覆盖彩色矿物粒料,另一方面撒以隔离材料所制成的瓦状屋面防水片材。具有SBS优异的柔性和抵抗变形的能力。第2种方法是用氧化沥青浸渍胎体,然后在上表面涂一层聚合物改性沥青。该方法由于氧化沥青的低黏度。冰雹带来的撞击力能破坏屋面覆盖层。对于沥青瓦屋面来说,主要破坏模式有3种:瓦面碎裂、沥青损伤和矿物粒料脱落。
它的舒美、和谐、流畅的线体,时尚潮流的韵感。提交验收。胎体:胎体的选择与应用,关系到沥青瓦的强度,耐水性、耐久性,抗裂性、防渗漏与胎体材质密不可分,因此胎体材质的优劣影响沥青瓦质量的主要因素。配料:配料的质量与成份,对沥青瓦的抗高温性能,对紫外线抗老化,这一指标非常重要,美国抗高温120℃,中国标准为85℃。檐沟防水应首先在檐沟处铺垫一层宽度为800mm以上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在此基础上再铺设沥青瓦。对于屋面与垂直墙的交接,也可采用踏步泛水,在两面交接处先装边长为200mm×200mm弯折成直角的金属泛水,100mm搭接在屋面沥青瓦初始层上幷固定,另外100mm铺贴到墙面,然后外铺 层沥青瓦,正好将其屋面部分全部覆盖。
.